【校友专访】张一然:写了这么多歌,谁不想给自己一个答案呢?+ 查看更多
“每一首歌都有它完整的生命,从灵感迸发,完成demo、雕琢词曲,再到后期的编曲、录音、混音,这一系列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我都参与其中,苛求完美,如同珍视着一个生命的诞生、成长。”

「卑微」、「敏感」、「脆弱」、「渴望被看到,却又把自己掩饰得很好」。张一然的创作总是基于这样的情感,他会探求这种状态下,内心与感官的联系。
每一个人都有卑微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是无法被慰藉的。
“好比你听到某人的名字,又好比看到某张照片。即便这种碰触是转瞬即逝的,那瞬间的酸涩、痛楚也会立刻传遍全身,因为感官总是无时无刻的揭穿你,给你最直白的真相。”
于是他开始用音乐传递这种意向和过程,因为对于这样一类人,如果可以在音乐中感同身受,或许是他们唯一的安慰。

来自张一然的首张专辑《几分》,收录了自2013年至今所创作的10首歌曲,并于2019年7月24日正式上线。
作品的创作时间横跨五年,制作耗时近一年。这是他第一次当专辑制作人,为了还原作品最初想表达的那份真实,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小的时候家里会经常播放那个年代才有的“超大型”的CD,现在市面上早就找不到了。我现在还能记得有一张《世界名曲5》的盘里第一首是《卡门序曲》,第二首是《船歌》,第五首是贝多芬的《月光》,当时每天就无限的循环这张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音乐从小就渗透在张一然的生活当中,牵动他的喜乐。
“小时候在鼓号队学习过长号和小军鼓,但其实当时十分不喜欢,千方百计想着怎么退团,就这么磕磕绊绊的也坚持学了四年。”
上小学开始听MJ,初中高中听华语流行,周杰伦、陶喆,大学时期开始大量的听摇滚乐…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摸索和尝试用音乐表达自己,这也是他听见别人,寻找自己的过程。
他时常喜欢在家里没人时候或者地铁里创作,习惯把故事写进歌里。“我的经历其实挺少的,但是每一段还都比较深刻吧,所以可以去体会到的那些感情中细腻的部分,因为只有很深厚的感情才能激发出人的敏感,会无限的放大那些理性和感性的部分,我觉得在那种状态下的思考都让我很有感触。”
逐渐地在创作上的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制作个人专辑的想法逐渐在他心中萌芽。
“毕竟写了这么多歌,谁不想给自己一个答案呢?”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张专辑,他来到上和弦学习。只用了一年时间,张一然从一个在音乐路上蹒跚的“乐行者”成长为一个羽翼逐渐丰满的音乐制作人。
“我觉得能从编曲、制作的角度去理解一首歌,可以在创作前期建立好一个大局观,至少创作时知道自己每一个段落想要什么感觉,即便有些编曲上的细节是自己还无法独立完成的,但至少可以做到和编曲人高效的沟通,那也就达到了目的。”
因为一个契机,他刚好得到了一次可以放开手脚去尝试的机会——有平台愿意投资张一然做这张专辑。
于是他包揽了整张专辑的作词作曲,参与了编曲和制作,邀请上和弦的老师们和师兄一起完成,用无限的魄力和对音乐的把控能力诠释出了《几分》这一张耐听的专辑。
“最先找到的编曲人是戴老师,戴老师的编曲非常细腻,尤其是弦乐,设计感很强;《情歌的意义》这首歌邀请了马凌飞老师作为制作人,以及和我一届的大创帮我录制和声;《贪杯》 里的弦乐是浩亮在原基础上重新编写的,姜欢老师在一些歌曲的混音上也给了我很多建议…总之专辑制作名单真的是被上和弦屠榜了…”他笑着回忆道。
现如今生活在有些喧嚣的城市里,每当这个纯净通透的歌声萦绕耳边,我们总能安静下来,进入到他所诉说的世界里。他的歌声总能适时地叩击到我们心灵深处,如黑夜中慢慢绽放的光芒般透露着温暖,抚人心灵。
他说“无论听歌、写歌的人,每一个受伤的灵魂都只是需要一个同伴而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概“透彻”再适合不过。
这张记录了他这六年来的心路历程的作品,与其说是一张专辑,不如更确切的说是他用音乐写给自己的一幅自画像。
或者说是这个已入而立之年的男人,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真挚的表达,记录下他与不同时期的自己的对话。

他说,每一首歌都有它完整的生命,从灵感迸发,完成demo、雕琢词曲,再到后期的编曲、录音、混音,这一系列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我都参与其中,苛求完美,如同珍视着一个生 命的诞生、成长。
这张专辑就像是在生命的不完美和遗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每一首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张一然用他的音乐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歌《几分》,一个不像是开场白的开场白。没有激烈的节奏或复杂的编配,即便只是娓娓道来的声音,也能让人感受到声嘶力竭般的情感。淡然的旋律,配上开篇的第一句,也是这一整张专辑的完美总结。
在制作专辑的第二首歌《情歌的意义》,这也是张一然首度与音乐制作人马凌飞合作,以Gospel曲风为基调,搭配空灵细腻的女生和音,是专辑里一首别具风格又温暖的情歌佳作。
对制作期间的趣事,他回忆:“马哥这首编曲风格是偏向gospel的,在一开始我并不是太能接受,跟老马还针对编曲风格“讨论”了起来,结果就是老马坚持风格,但是让我给气病了…
后来还觉得很对不住马老师,因为接下来的一个月这个编曲里的solo就完全把我给洗脑了,真的很有风格,老马现在经常拿这个事开玩笑让我报销医药费啥的…”
张一然称专辑的第三首歌《拼图》是他最喜欢的一首。这首歌请来了上和弦的宋扬师兄来担任编曲,整个制作过程更是长达半年时间。
聊到这里,他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宋扬师兄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慢工出细活,关于”细“我觉得大家去听编曲就可以感受到,但关于“慢”,我得好好说道说道…
其实问过师兄一句,每个月大概能出几首编曲,师兄说精细去设计的话3-4首差不多。我真的觉得在流量音乐盛行的这个年代,一个能为歌曲尽心尽力去设计和尝试的编曲人已经越来越少。”
当我们问到会不会担心这种风格的华语流行歌不能满足现在的观众了,他坦言“我觉得担心还是有的,尤其在制作过程中,会渐渐觉得自己的东西会有一些过时,不是很新潮了,但是也没办法,因为可能这就对于自己来说,第一段想要表达时期吧,所以做到每首歌自己满意就好。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去做第二张,肯定想要再律动和音色使用上去做一些突破。”
如今时代浮躁,少有对自己有准确认知的音乐人,会为了写歌出专辑而学习制作,会偏执的想把自己当时写歌的状态还原,安静地唱着一部平凡人的英雄史,平淡中看得见细流。
面对老师好友的赞美之词,也依然冷静分析自己制作中的不足,更会愿意继续做下去,去尝试新的风格。
“我觉得毕竟是我的第一张专辑,自己满意比别人满意要更有意义。身边朋友有说歌好听的,我就内心深处临时飘一下…但是也知道都是鼓励。总之还是要保持高度的冷静,能把写专辑、做专辑的状态保持到以后,是最重要的。”
他对自己的未来的规划依旧是不断的学习,沉淀和充实自己,再体现在作品上。他坦言十分怀念当时在上和弦上课的日子,“我觉得在上和弦学习的日子非常开心。我觉得当时的D班是上和弦最好的一届,关系好到没的说,每天在班上都太开心了,现在想起来真的就像一段小时候才有的上学的日子。我觉得那种快乐是无可替代的,音乐生涯如果能持续下去,我会尽力去找那样做音乐的状态,特别开心。”

对于很多音乐人来说,大多数时候,就是一种懵懵懂懂,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能只有在多年以后,尝遍所有想做的不想做的音乐以后,才会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片领地, 只是一味追求正确,在音乐,在艺术上,可能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创作之于音乐人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就像他歌词里写的那样“没有人会一直改变,也没有人会一直不变。”
最后,对于这张专辑,他更是在专辑的最后用了一整面来感谢他想要感谢的人,其中大部分更是来自上和弦的老师和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