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李源:在音乐产业的浮华表象之下,人和作品才是根本+ 查看更多
上和弦:李源,您好!我们了解到您是一名电台DJ,也主持过音乐谈话栏目,是因为这些经历所以让您对音乐感兴趣的吗?
李源:其实我很早就是乐迷了,小时候收藏了很多磁带、CD,中学时代开始玩摇滚乐队。所以应该是对音乐兴趣在先,然后把兴趣当作了半个工作。

上和弦:您主持的音乐谈话栏目主打的是具有独立审美的流行、另类音乐,那什么样的音乐类型才算是具有独立审美的流行、另类音乐呢?
李源:从产业的角度看,独立流行和另类音乐都是标准的风格细分,在唱片店或流媒体网站上都是大类的标签,有其独特的历史成因。我觉得一定要区别的话,那些处在「商品」和「艺术作品」这两极属性之间、更偏向艺术表达这一边的都可称之为具有独立审美的音乐,这其实很微妙。

上和弦:您在事业上已经有一定成就了,为什么选择重回课堂,学习和您从事的工作不太相关的音乐制作专业呢?
李源:因为我现在还在做乐队,而且不是玩票性质的自娱自乐,所以希望更深入地参与到乐队的编曲工作中,而不仅仅是做一名乐手,只负责自己的部分。
上和弦:您也是一名乐队鼓手,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的这段鼓手经历吗?
李源:我从小就对节奏以及节奏感强的音乐感兴趣,小学时加入了学校鼓号队,中学时接触到了Hip-Hop音乐,非常喜欢。而后十七岁时在德国生活了一年,寄宿家庭的地下室里恰好有一套鼓,于是就正经学了起来,当时还在德国找了一位启蒙老师,天天下午放学就闷在地下室打鼓。算是很幸运。

上和弦:那作为一名在台上演出的鼓手,为什么想到要学习音乐制作去做幕后呢?
李源:作为鼓手,我对于旋律乐器的演奏技法和编配思想都不甚了解,这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与其他乐队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和配合,以及影响了我从整体的高度理解演奏的作品。同时,今天的音乐制作技术、传播方式给了个人化创作以空前的机会和空间,我看到国内外很多鼓手都开始参与创作、以及产出自己的作品,这让我很受鼓舞。
上和弦: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上和弦的?
李源:几年前和上和弦创始人王志诚老师有过一次合作,留了联系方式,因而在朋友圈看到了上和弦的招生信息。恰好我有位朋友当时在读,我就打电话和她了解了一下,同时也来试听了一上午,随后下定决心,报名交钱。
上和弦:在来到上和弦之前,您自己有独立制作过音乐吗?
李源:之前没有独立制作过音乐,所以问题是全面的,哈哈。

上和弦:您在上和弦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源:最大的收获是不再对音乐制作有距离感,以前总觉得神秘莫测、不敢接近,而且因为体系庞大,不知从何下手去学。上和弦的教学体系比较全面,从而整体补齐了我在乐理、乐器演奏、编曲、制作技术等方面的短板。在这里还认识了有才华又有趣的老师和同学,自然也是一大收获。
上和弦:从上和弦毕业之后,您以后有想过专门从事与音乐制作相关工作的想法吗?
李源:先从自己的乐队开始实践吧,全职入行的话也需要积累和机遇,毕竟对我来说这意味着职业发展轨道的跨越。

上和弦:有什么建议给即将踏上学习编曲道路的学弟学妹们吗?
李源:勤能补拙。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间一定要做,商业编曲很多时候贵在手熟。有句毒鸡汤说得好:「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看,还没有到拼才华的地步。」同时还要多听,每种风格的代表音乐人的代表作品都应烂熟于心,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音乐元素储备库。
以上大家共勉。
上和弦:最后,您对上和弦有什么期望和祝福吗?
李源:希望上和弦这样有品质、有操守的培训机构能够持久地为行业提供优质人才、孵化优质作品。毕竟在今天音乐产业的浮华表象之下,人和作品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