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陈宇骁:做音乐一定要有勇气+ 查看更多

上和弦: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上和弦学习编曲的呢?
陈宇骁:我刚开始学编曲的时候已经二十八九岁了,那个时候心态比较着急,总是觉得比别人起步晚,担心顾虑很多事情。而王老师一直跟我说,学音乐不分年龄。这句话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鼓励。
对于做音乐,你一直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宇骁:我觉得做音乐一定要有勇气,就像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编的东西不如别人好,一来二去就会丧失很多信心。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不再和那些比我做的好的人去比较,而是直接和大师去比较。追随大师的脚步,扒他们的歌。做音乐一定要向着大师的方向前进,要勇于和大师比较,看看自己差在哪里再去弥补。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
你觉得对于音乐人来说,有哪些工作方向可以考虑?
陈宇骁:其实现在摆在音乐人面前的有两个方向:要么走音乐圈,要么走影视配乐圈。我个人觉得影视配乐方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能提高你对艺术的敏感度。
影视配乐确实是个不错的方向,能举个例子说说看吗?
陈宇骁:拿一个编曲的案子来说,做过影视配乐的人编出来的东西会比较“活”。以钟兴民老师为例,他早年制作的那首《布拉格广场》就很有画面带入感。做完影视歌曲后再去做一些普通的编曲案子会觉得想法更多了。比如我可能会在歌曲中用到环境声和一些其他的音效,这些都是在流行音乐中很少会用到的。像尺八这类在流行音乐中很少用到的乐器,做过影视歌曲之后你也许就会知道该怎么运用到你的歌曲里。
但是,影视音乐现在碰到了一个普遍问题—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都是“罐头音乐”,把这些“罐头音乐”贴到片子后会发现这段音乐根本不符合这部片子的气质。然而专业地电影音乐人会赋予这部片子更深的情感,这些都是“罐头音乐”所达不到的。
来上和弦学习之前,有没有相关的基础呢?
陈宇骁:来上和弦之前一直自学编曲,自学阶段有个问题就是:总是会一直用一种和弦套路。我原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从小很喜欢听Michael Jackson的歌。原本我是弹电子琴的,和九十年代末那些受摇滚乐影响的人们一样,受一些影响喜欢上了弹吉他。早期我从流行朋克编起,上大学之后开始学着编流行编曲四大件。
是什么机缘巧合让你知道上和弦机构并打算长期在此学习呢?
陈宇骁:2012年进入万合天宜后,出品了《万万没想到》主题曲,那段时间总觉得明明自己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已经比较高了,可是自己的技术和经验还是不能够完成很多对音乐的想法。
我就找了几个老师教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很多知识点我就是听不明白。后来通过一名同事,认识了王老师。王老师的教学方法一针见血,但当时我抱着这样的想法:赌一把,如果这次老师还是没有教会我的话,我可能会慢慢放弃音乐了。后来发现我竟然赌对了,很高兴,心里想着要一直学下去。那个时候的收入还不是很高,但是我大部分的钱都用在了学习上。
现在上和弦综合编曲班加入了混音课,你觉得对于编曲人来说混音重不重要?
陈宇骁:混音非常重要。学习混音对你的好处是让你的耳朵明白哪些音源更适合这首歌曲。混音对于电子乐来说特别重要,很多插件的功能都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混音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的声音占据它们合适的位置,不要互相冲突,从而营造清晰和广阔的声场。混音属于二次创作,会让编曲作品更加精致。
对编曲小白有哪些建议可以跟他们说说?
陈宇骁:要了解各种音乐风格,同时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很重要。理解之后你会明白一首歌的灵感到底来自哪里。比如一个玩古典乐的人,如果他对其他风格都不是很了解的话,你让他去听trap或new soul,可能也只会觉得在酒吧能听到这类音乐,可是对于这类音乐表达的是什么就不清楚了。
